閃避對敵
歷代志上21:1-14
李子和牧師
本文以「閃避對敵」為題,所謂的「對敵」是指歷代志上二十一章起頭所提及的「撒但(שָׂטָן 敵人、對抗者)」,從該章的記載看來,大衛曾經因為數算以色列人而引起上帝的怒氣,後來引起一場讓七萬名以色列人失去生命的瘟疫。而照歷代志作者的說法,該起大規模災難事件的起因是「撒但(שָׂטָן 敵人、對抗者)起來攻擊(עַל 在…之上、在…之旁、壓制、敵對)以色列人,激動(סוּת 唆使、引誘)大衛數點他們。」(代上21:1)也就是說,大衛數點以色列人的念頭是受敵對者的行為所激動,至於敵對者起來攻擊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站立於以色列之上」。
從整起事件的始末來看,當敵對者或撒但站立於以色列之上時,若是大衛能夠閃避且不受引誘或激動,則應該不會導致後來的那一場瘟疫。而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在生活中也難免有內心受到激動而行令上帝發怒的惡事,因此,大衛當年沒有閃避對敵的經驗,可以作為省思的警惕。當然,不少聖經讀者會注意到:同一個事件也被記載於撒母耳記的最後一章,只是關於事件的起因有些許不同,而從「耶和華又向以色列人發怒,就激動大衛,使他吩咐人去數點以色列人和猶大人。」(撒下24:1)看來,激動大衛的是耶和華,至於原因是以色列人又惹上帝發怒。
從現代聖經讀者的角度來看,「受擄之前」的撒母耳記可能認為「那場瘟疫的起因是上帝要管教以色列人」,至於要管教以色列人的理由,則是因為他們「又惹上帝發怒」;不過,到底他們做了什麼事,撒母耳記裡沒有明說。至於歷代志作者,或許是從受擄後歸回重建的角度來看,所提出的理由就不是耶和華又向那些人發怒,而是וַיַּעֲמֹד שָׂטָן עַל-יִשְׂרָאֵל,即「撒但(שָׂטָן 敵對者)站立(עָמַד 站立、興起)在以色列之上」。論及站立在以色列之上的敵對者,如果從「後來聯合王國在大衛之孫登基時分裂」的事件來看,則或許,經歷過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相繼滅亡的歷代志作者會以為:早在大衛做王的時候,北以色列的支派中已經有敵對者想要攻擊大衛。
論及北方支派的敵對者,歸回重建時期的歷代志作者可能會想起:南北國剛要分裂時,羅波安招聚猶大家和便雅憫家的十八萬戰士要以武力奪回政權,而該事件被上帝阻止以後,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到耶路撒冷支持羅波安(代下11:1、13)。對於歷代志作者而言,如果考量上述事實,則對於約押數點百姓以後所回報之「以色列人拿刀的有一百一十萬;猶大人拿刀的有四十七萬。惟有利未人和便雅憫人沒有數在其中,」(代上21:5b-6a)應該會合理猜測「約押向大衛回報的數字讓大衛明白:猶大支派的兵力不及以色列(北方支派)總數的一半,至於弱小的便雅憫支派與不能打仗的利未人,雖然支持猶大支派,但顯然在軍事上沒有太大幫助。
從約押所回報的內容看來,大衛數點百姓很可能是為了發動內戰以壓制北方支派。難怪,當大衛受到引誘而對約押與首領們下達命令時,約押說:「願耶和華使他的百姓比現在加增百倍。我主我王啊,他們不都是你的僕人嗎?我主為何吩咐行這事,為何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呢?」(代上21:3)當然,大衛受引誘而執意數點百姓的結果,引起上帝的怒氣,因此,上帝吩咐先見迦得給大衛三個選項 – 三年的飢荒、戰敗被追殺三個月以及三日的瘟疫(代上21:12)。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大衛繼續選擇以武力壓制那站立在北方支派之上的對敵,則後果可能就是內戰並引起飢荒,難怪,大衛選擇了三日的瘟疫。
大衛選擇瘟疫,不僅避免在內戰中被追殺,也因此沒有讓戰亂導致飢荒。甚至,從聖經後來的記載中看來,從那場瘟疫到耶羅波安(北國以色列第一位君王)興起的期間,北方支派中暫時沒有出現敵對大衛家族者。而大衛在該起事件以後,即開始預備建造聖殿的材料(代上22章),可能是因為意識到「以色列支派聯盟的團結無法靠人的力量,只能讓眾人都以上帝為中心」。換句話說,在受到引誘而犯錯以後,大衛想為上帝建造聖殿,透過在耶路撒冷一起向上帝獻祭的儀式讓十二支派團結,以此來穩定以色列聯合王國、避免北方支派中又有敵對者站起來攻擊或作亂。
大衛原本或許以為可以靠著武力壓制北方支派,但在那場瘟疫之後,他應該明白「若是要讓上帝的百姓團結,眾人的心就全都要歸向上帝」。大衛在那場瘟疫中學習到如此寶貴的功課,而那場瘟疫裡喪失性命的七萬人就等於是為大衛與敵對者的錯誤付出代價(代上21:14)。當然,不少聖經讀者可能注意到瘟疫中喪命者是一千人的七十倍(שִׁבְעִים אֶלֶף אִישׁ),如果以「七שֶׁבַע是完全數(שַׁבַּת是安息日)」來看,歷代志作者或許認為:那七萬人是為北方支派與猶大支派的內鬥付出替贖的代價,也就是說,那些在瘟疫裡犧牲的人代替大衛與對敵者受罰。
從受擄歸回時期的「賞善罰惡」觀點來看,公義的上帝必然責罰作惡者,因此,在瘟疫裡喪命的七萬人替贖了大衛的罪。論及替贖,現代基督徒當然也會想起耶穌基督為我們付出的代價,即透過耶穌的受苦與釘十字架,讓凡信靠耶穌者白白得到救恩,可以在公義上帝的面前得到赦免,進而恢復與上帝美好的關係。而從大衛在瘟疫事件中學習的功課來看,現代基督徒也應該在得到耶穌基督的救恩以後省思,不要在以人的手段或武力壓制他人,反而,所有信靠上帝的人都要仰望耶穌。當然,有限的人難免犯錯,就像是大衛數點百姓可能只是因為自己擔心被北方支派攻擊。
說到「擔心(不安)」,或許是導致大衛在面對對敵攻擊時犯錯的原因之一。事實上,從該起事件看來,大衛是為了自己的擔心或不安而被激動引誘,於是才命令約押與首領們去計算北方支派與猶大支派的兵力。大衛因為擔心或為了填補自己的不安,險些造成內戰與飢荒。所幸,當大衛發現自己的錯誤時,他在先見迦得所傳達的處罰選項中做出正確的決定,並且說:「我願落在耶和華的手裡,因為他有豐盛的憐憫;我不願落在人的手裡。」(代上21:13)從大衛的選擇看來,他不是評估瘟疫將會帶來的損傷,而是將自己交給公義的上帝,因為他知道上帝不只是公義正直,也同時是慈愛憐憫。
說到上帝的公義正直與慈愛憐憫,乃是耶穌基督以自我犧牲所成就的救恩,而如此的救恩真理讓信靠耶穌的人在上帝面前罪得赦免,並且也因此可以透過洗禮而歸入主名。對於現代基督徒而言,洗禮與聖餐提醒我們「閃避對敵,要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畢竟,洗禮與聖餐的儀式不只是個人與上帝的立約,也在立約的同時,所有信靠上帝的眾人都要結盟合一,猶如以色列十二支派因為對上帝共同的信仰而聯合。因此,懇求聖靈幫助,讓受洗與已經受洗的兄姊謹記與上帝所立的約,承認自己對罪的無能為力,並決志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且在加入以基督為首的教會以後,每一位基督徒都要成為教會肢體的一部分,眾人彼此幫助提醒,一起持續對主守約,不斷倚靠耶穌基督的恩典、閃避對敵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