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來聖殿…
歷代志下1:6-13、2:1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題目是「進來聖殿…」,對現代基督徒而言,禮拜堂就如同是聖殿,而本主日是青少年讚美主日,因此,想要請問:青少年為什麼要進來聖殿?…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笑話:在某一間大學的教室裡,教法律的教授正在講台的黑板上寫著幾個關於憲法的問題,而正當他轉過來要講課時,看見一個男生靜悄悄地從後門溜進教室,迅速地坐在離門口最近的椅子上。教授看了一下手錶,發現再過五分鐘就要下課,心想:「偷雞摸狗的傢伙,現在才來上課…」教授於是叫那個男生站起來,指著黑板上的問題,問他:「關於這個問題,課本上是怎麼說?」那位男生看了一下黑板,說:「我不知道。」
教授生氣地說:「課本裡寫得很清楚,你竟然說『不知道』…昨天我還請班代提醒大家要預習,你說,昨天晚上,你跑去哪裡混了?…」男生有點緊張、吞吞吐吐地回答:「昨天,我跟朋友去墾丁玩…」教授一聽,更加生氣的說:「再過幾個禮拜就要期末考,你只知道玩…」看著男生低頭不語,教授提高聲量、繼續說:「你是在下課之前五分鐘才進教室,你以為我沒看見嗎?我問你:既然你不喜歡上課,進來教室要幹什麼?」男生聽了,指著天花板的冷氣出風口、小聲地說:「空調有問題,你們學校的總務主任叫我來檢查…」
那位男生是空調師傅,他在下課前五分鐘進教室,不是為了要學習法律方面的知識,而是要利用下課時間對空調進行維修。不過,對於法律教授而言,或許以為在教室裡的人都是他的學生,導致對那位空調師傅有所誤會。從如此的角度來看,或許,當青少年自己思考「為什麼要進來聖殿(為什麼要來教會)?」答案可能與教會長輩的期待有所差異。換句話說,「青少年期待的」與「教會長輩期待青少年得到的」,這兩者之間不一定相同,而若是如此,極可能會導致雙方對彼此失望的結果,因此,以下想從聖經探討「為什麼要進來聖殿?」
為什麼要進來聖殿?從所羅門建造的聖殿來看…
顯然地,為什麼要進來聖殿?這樣的問題也不只是關於青少年,因此,雖然因為青少年讚美主日而以此為引言,但以下就不再將問題侷限於青少年,而是廣泛地探討:為什麼基督徒不進來聖殿?當然,此處所謂的聖殿是指禮拜堂,而進來聖殿則是指參與這建築物裡所有的禮拜與聚會活動。論及基督徒不到禮拜堂,有人可能會提出:雖然沒有進入禮拜堂的建築,但,心裡信靠耶穌基督不是更重要嗎?這樣的想法,有點類似《耶穌比宗教大:我熱愛耶穌,為什麼卻討厭宗教?》的觀點(Jefferson Bethke,朱怡康譯,啟示出版社),而如此的觀點,大概會讓人聯想到「解構(deconstruction)」,即,過去的人所建立並引以為傲或習以為常的結構,有可能被下一代認為是「不合時宜的老學校」。
對此,試想,當年所羅門努力建造的聖殿建築,雖然曾經發揮凝聚上帝子民的功能,即,讓當時的十二支派因為聚集對上帝敬拜而彼此和睦;但,聖殿建築裡的儀式在後來逐漸僵化,即便如約西亞王致力於將祭典重新集中在耶路撒冷,卻還是難以改變國家走向滅亡的局面。難怪,受擄時期之前,如彌迦、阿摩斯等上帝所差派的先知都提醒「要與上帝同行,因為真心悔改比獻牛羊千千更為重要」。甚至,考量耶穌曾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翰2:19)以及「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4:21-24)聖殿建築與組織早在耶穌傳道時已被解構。
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神,似乎是解構了聖殿建築的權威象徵或不可動搖的傳統,而論及聖殿建築與權威傳統被解構的情況,或許可以用「剝洋蔥的動作」作為比喻,即,當某人手拿洋蔥並將其由外向內一片片剝下,撥到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剩下「什麼都沒有」。而如果以此來看聖殿的權威,因為歷代志寫作的時間是在受擄歸回以後,於是,從受擄時期經歷過聖殿建築與硬體被拆毀的經驗來看,照理說,那之後的以色列人都明白「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神」的重要。而若是如此,則即便第二聖殿在耶穌傳道時期已擴大整修,當人們聽到「以心靈與誠實敬拜神」的重要,應該也很容易明白「聖殿建築本身只是作為上帝同在的象徵」。
正如耶穌對那在正午到井邊取水的撒瑪利亞婦人所說,敬拜上帝的關鍵不是在於進入哪一個聖殿,而是在於是否以心靈與誠實敬拜。因為,上帝既然沒有被侷限於某一個建築物裡,則敬拜上帝的人就也不用受到建築物的限制。而如果以此來看現代教會的建築物,則當人可以用心靈與誠實敬拜無所不在的上帝時,似乎,有沒有進來禮拜堂,也不是真得很重要?…當然,這樣的說法只是針對能夠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的人,因此,想要以此為藉口而不來教會的人可能還要進一步省思。
顯然地,從聖殿來看現代教會的建築與硬體,可以發現:若是某人只是讓軀體進入禮拜堂這個建築物裡,卻沒有以心靈與誠實與上帝建立關係,那等於是沒有敬拜上帝。反過來說,如果某人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則是不是有進入禮拜堂,應該就不是最為重要的事。當然,不少人也會想問:既然是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那又為何不願意進入禮拜堂?畢竟,多數的禮拜堂與其中的硬體,都是為了幫助人更容易專心地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因此,除了有不可抗力以外,能夠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的人,通常也就會樂意進入禮拜堂做禮拜與聚會,畢竟,現代基督教會的禮拜堂除了具有聖殿的功能,也同時是可以作為會堂(Synagogue)使用。
說到會堂(Synagogue),乃是指以色列人的集會。一般認為,在被擄到巴比倫期間,上帝的子民因為無法繼續在聖殿敬拜上帝,就以會堂作為教導聖經與禱告的地方。論及教導聖經與禱告,可以說是從上帝領受智慧聰明的途徑,而對不少聖經讀者來說,所羅門算是智慧聰明的代表人物。從聖經的記載看來,所羅門在剛登基為王時,曾以祈禱的方式向上帝求智慧聰明。而說起那個事件,可以從歷代志下第一章開頭來看,那時,所羅門的國位已經堅固(代下1:1);不過,依據列王記上第一章的描述,他的王位得以堅固乃是經過一番內鬥,因此,對於得來不易的王位,所羅門必然是謹慎且努力地想要保住。
以此來看,所羅門在取得王位以後,帶領軍隊將領、審判官、首領與族長前往上帝的會幕獻祭,顯然是明白「靠著人的手段或力量是無法讓十二支派支持大衛家的政權」。對此,或許讓聖經讀者想起「大衛命令約押數點兵力」的事件,因為,大衛在該事件裡學習到「不可用人的手段壓制北方支派,而是要讓十二支派都敬畏上帝而團結和睦」(代上21章)。當然,大衛所得到的教訓理當會傳授給接續做王的兒子,因此,所羅門雖然剛作王不久,卻應該已經明白「所有的人民都要敬畏上帝,才能讓以色列聯合王國興盛」。而若是以國家興盛的角度來看,所羅門在帶領軍隊將領與百姓領袖向上帝獻祭以後,當晚,上帝向所羅門顯現之時,所羅門向上帝祈求智慧聰明是為了要審判百姓,至於審判百姓的動機,應該也是為了要讓國家興盛。
從歷代志下的記載看來(代下1:14-17),上帝賞賜智慧聰明給所羅門以後,這位剛上任的王先對耶路撒冷的防禦作補強,除了聚集一千四百輛戰車以外,也派一萬二千名馬兵在當地駐守。當然,相較於歷代志上27章所記載之「1以色列人的族長、千夫長、百夫長,和官長都分定班次,每班是二萬四千人,週年按月輪流,替換出入服事王。 2 正月第一班的班長是撒巴第業的兒子雅朔班;他班內有二萬四千人…」(代上27:1-15)在大衛做王的時候,整年度排班保衛王的軍人高達二十八萬八千人,因此,所羅門補強的軍事編制可能只是禁衛軍,而不是要靠那些軍事力量讓國家興盛。
或許是明白軍事力量的有限,所羅門只是補強了耶路撒冷的軍隊,讓原本著重在步兵地以色列軍隊裡加上戰車與騎兵,那之後,他隨即開始專心在建造聖殿的工作(代下2:1)。而從大衛先前受到瘟疫責罰的結果來看,所羅門建造聖殿應該是為了讓十二支派一起敬拜上帝,即,透過對上帝的忠誠而讓聯合王國內部團結安定。換句話說,代表上帝同在的聖殿,乃是提醒上帝子民要敬畏上帝且彼此相愛,如此才能建立一個合神心意的上帝國,也就是上帝賞賜十誡給百姓的用意。因為,十誡的內容乃是讓人敬畏上帝與彼此和睦,因此,用來設置約櫃的聖殿建築,其實是用來提醒百姓:要延續摩西帶領眾人在西奈山腳下所立的約。
在摩西帶領上帝百姓出埃及時,上帝賞賜十誡給那剛脫離奴隸身分的眾人,讓大家透過西奈之約一起在上帝面前領受尊貴的身分。而從眾人向上帝立約要遵守的十誡看來,前四誡都是要讓人與上帝保持良好的關係,至於後六誡則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論及這敬神愛人的十誡,後來被保存於約櫃裡,至於約櫃則是被放置在會幕中,而雖然所羅門建造聖殿並以此取代會幕,但,聖殿的至聖所裡仍然是擺放著約櫃。以此來看,聖殿是以約櫃為中心,至於約櫃裡則是與上帝立約的子民要遵守的十誡,因此,進來聖殿就是為了要得到遵守上帝律法的智慧聰明。
結語
進來聖殿…,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主要是為了得到遵守上帝律法的智慧與知識。論智慧與聰明,乃是上帝賞賜給所羅門的禮物,用來審判或判斷百姓。當然,現代處境裡已經沒有君王審判百姓的事,因此,以智慧與聰明審判的對象要轉為自己,即,進來聖殿以後,從上帝得到的智慧聰明要用來自我省思,讓我們的生命能夠活出上帝喜悅的樣式。事實上,上帝賞賜的智慧聰明已經被整理並記載於聖經裡,因此,當我們進來聖殿以後,要用心明白上帝賞賜於聖經裡的真理。
行文至此,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要進來聖殿?其實,進來聖殿是為了要認識上帝賞賜於聖經裡的真理,並且要在明白真理以後實踐於生活中,即所謂「聽道且要行道」。當然,誠如前文提及,若是能夠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則不一定要進來聖殿的建築裡,相似地,如果能夠明白聖經真理且實踐於生活中,或許,有沒有進來禮拜堂或會堂也不是那麼重要。不過,話又說回來,以多數的禮拜堂或聖殿的空間而言,確實是比較容易讓人專心以心靈與誠實敬拜上帝,也往往比較容易讓人專心研讀聖經,並且,如果考量來自同信仰弟兄姊妹的幫助,更是會讓基督徒能夠彼此扶持而實踐真理。
從現實狀況看來,無論是當年的聖殿或現代的禮拜堂,其實都是幫助信靠上帝的人專心敬拜與認識真理的建築,因此,在沒有聖殿的受擄時期,人們可以以心靈與誠實在任何地方敬拜上帝,也可以將上帝的真理謹記於心,於是在認識真理的行動上不受空間限制。不過,對於生活在現代台灣處境的基督徒而言,禮拜堂與這個建築物裡的所有空間與硬體,在各方面都可能比我們在自己的住宅妥善,因此,雖然聖殿在舊約傳統上的權威已經被解構,或者說,雖然耶穌所強調的心靈與誠實才是最重要,但,既然上帝透過信仰前輩的努力而賞賜給我們一個禮拜堂,則我們就應該要進來聖殿,善加利用且管理維護這個空間,在這裡得到敬拜上帝與認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