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毀重建
歷代志下7:13-15、列王記上9:1-9
李子和牧師
引言
本文以「拆毀重建」為題,對於信主已久的基督徒而言,在人生的過程中可能還是會經歷生活上的挑戰,而因為在過程中總是能親身經歷神的恩典,於是,勝過挑戰後通常會在信仰上更加成長。從以色列人的歷史看來,上帝所揀選的子民也曾經歷過多次的困境,而其中最嚴重的可能是滅國受擄事件,因為,回顧出埃及、經曠野、入迦南的過程,雖然經歷許多苦難,但,上帝在埃及地行神蹟,以及在曠野中賜嗎哪與約櫃,都有讓以色列人透過看見的現象與物件明白上帝的同在。
不僅如此,進入迦南地以後,被放置於會幕中的約櫃更成為他們眼中的聖物,甚至,以利擔任士師時期的以色列人,還將約櫃視為上帝賞賜的神器,因此在與非利士人交戰時,聖經記載「耶和華的約櫃到了營中,以色列眾人就大聲歡呼,地便震動。」(撒母耳記上4:5)而依照德國聖經學者Bernhard Lang的說法(Bernhard Lang, The Hebrew God: Portrait of an Ancient Deity, 47-49.),將約櫃視為神所賞賜的武器乃是「古式(archaic)聖戰」的觀念,即,神要讓人成為王,會先賞賜一件神聖的武器,而成為王的那人可以用那神器戰勝敵人。
不過,以色列人接受如此的觀念,大概只到以利擔任士師的晚期,因為,在一次與非力士人爭戰時,雖然約櫃被抬到以色列軍營中並讓眾人振奮,但,那場戰爭的結果是以色列人慘敗,甚至,上帝的約櫃還被非利士人搶走,並且,以利在得知此消息後跌倒而失去性命。以此事件來看,接續以利擔任士師的撒母耳,他對約櫃的認知可能是接近「後古式(postarchaic)聖戰」的觀念,即,他不再認為約櫃是上帝賞賜的武器,而是相信上帝會親自攻擊敵軍,因此,戰勝敵人是要信靠上帝,不是倚靠如約櫃的聖物。
約櫃不是神所賞賜的武器,但,從後來大衛王對約櫃的敬畏看來,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約櫃仍然是聖物,因此,聖殿取代會幕以後,約櫃被謹慎地安置在聖殿的至聖所。當然,從所羅門王後來拜偶像的事實看來,以色列人可能對約櫃作聖物崇拜,即,他們看重約櫃的表面卻忽視存放其中的十誡,因此,列王中不僅有拜偶像的情事,也有搶奪他人財產或欺壓鄰舍的惡。可以說,雖然當時的約櫃是在以色列人的土地上,但上帝的誡命卻沒有存在他們的心裡,而如此在信仰上的誤解,一直要到經歷滅國受擄與歸回重建以後才有機會轉回正軌。
歸回重建的不只是物質上的聖殿
誠如已經多次提及的,歷代志錄是成書於上帝子民歸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與家園以後(公元前458年以斯拉回歸耶路撒冷以後的作品),至於列王記則是在以色列人還沒有歸回之前寫成(公元前562年約雅斤王出獄後到公元前538年歸回前的作品)。而如果將歷代志下第七章與歸回重建之前寫成的列王紀第八和九章相比較,聖經讀者可能會發現:歷代志下7:13-14節裡似乎含有上帝的子民在拆毀與重建後於信仰上的成長。
從聖經的記載看來,列王記上9:1-9與歷代志下7:11-22所描述的是同一個事件,但,上帝第二次向所羅門顯現時所說的話裡,在歸回重建以後寫成的歷代志錄中多了一小段經文 -「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代下7:13-14)而如果這段經文在歸回重建以前被忽略,那可能是因為列王記的作者還沒有意識到「上帝不需要聖殿作為施恩赦免的器具,正如上帝不需要約櫃作為保護以色列人的武器」。
事實上,前文所提到的約櫃,在聖經所描述第二聖殿的建造過程中並沒有被提及,因此,不少聖經讀者合理拆測:第二聖殿中並沒有放置那在出埃及時期所造的約櫃。所幸,在猶大國滅亡以後,被擄去巴比倫的上帝子民,既然已經將約櫃裡的誡命牢記於心,則約櫃的神聖性任務就也已經存在於以色列人的信仰裡。換句話說,經歷過失去聖殿與約櫃的以色列人,他們已經從苦難中明白,當悖逆上帝的人願意向主謙卑禱告並轉離惡行,則上帝就「必從天上(הַשָּׁמַיִם 諸天)」垂聽、赦免與醫治。
論及「天上(הַשָּׁמַיִם)」,按照創世記一開始所記載之「起初, 神創造天地」(創1:1),天與地是上帝所創造,因此,上帝不是坐在人手所建造的聖殿裡赦免悖逆的子民,而是從上帝起初創造的諸天垂聽,即,自有永有的獨一真神要垂聽謙卑認罪的禱告並不會受到人所認知的條件限制。或許,對於受擄時期的以色列人來說,異鄉的環境中讓他們很難看見象徵上帝同在的物件,但,那並不會導致他們無法向上帝認罪祈禱。不僅如此,上帝透過波斯帝國滅掉巴比倫,乃是用令人料想不到的方式,讓上帝的選民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與家園。如此在困境中經歷的信仰功課,讓這群受到責罰後悔改的人,他們不只在所羅門所建造的聖殿被拆毀後重建第二聖殿,更是在過程中重建更加穩固的信仰。
從現代基督徒的信仰歷程中看來,大概也有不少人曾經在生活中得罪上帝而受到責罰,而這不禁讓人想起耶穌在比喻中所說的那位浪子。從路加福音書15章的記載看來,那浪子曾經悖逆慈愛的父親,並在荒唐生活中經歷挫折,後來,他在受苦的環境中痛心懺悔,並且想要回到父親面前。而勇敢回到父親面前以後,那位慈父一如以往地疼愛自己的孩子,而如果從以色列人在受擄歸回後的信仰成長來看,可想而知地,浪子的自私與驕傲被拆毀以後,他對慈父的認識也會有所成長,而從信仰的角度來看,浪子可以說是在經歷拆毀與重建以後,更加地認識與信靠天父上帝。
從路加福音書15章所記載的時空背景看來,當時,耶穌之所以對眾人講述浪子與慈父的故事,乃是因為耶穌在對罪人與稅吏傳道時,有法利賽人與經學士在私下論斷。而為了讓人明白天父上帝對罪人與稅吏的慈愛,耶穌說了這個比喻,要讓人明白:故事裡的浪子,原本大概沒有打從心裡敬愛父親,才會向父親要求分家產。畢竟,父親還在世就要求分家產,如此的行徑,不要說在當時的偤太社會,就算是在現代台灣處境裡,也是會被公認為不孝的行為。不過,慈愛的父親卻是容忍那孩子的悖逆,就像是天父上帝曾經忍受離棄上帝而去拜偶像的以色列人。
也如同以色列人後來被拜偶像的國家所滅,離家以後的浪子在荒唐生活中落魄到一無所有。後來,在走投無路時,浪子只能投靠一個養豬的人,而如果從猶太人對豬的觀點來看,故事裡的浪子大概就是被迫在外邦人的土地上求生存,如同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餘民,已然在異鄉失去原本尊貴的身分。所幸,在那走投無路的苦境中,浪子醒悟了!他對自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路加福音15:17-19)
在受擄到異鄉的苦難中,以色列人記得自己是上帝的子民,也明白上帝對自己的子民有豐豐富富的慈愛,於是,當波斯帝國興起以後、在得以回歸上帝賞賜給祖先的土地之際,有一群願意在故土重建家園與聖殿的以色列人,他們宛如醒悟後的浪子,勇敢地離開受擄之地、回到慈父面前。而從耶穌所說的故事看來,浪子回到家時,發現慈父一直都在等自己的兒子,並且,遠遠地看見浪子回家時,就跑去抱住兒子。雖然,浪子對父親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但,故事接下來的情節卻是顯出「慈父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那意味著,慈父對孩子的愛一直不變!
誠如浪子回到慈父面前的故事情節,上帝的子民在受擄到巴比倫以後,在波斯帝國時期得以歸回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而在那個時期所寫成的歷代志錄,在內容中極可能含有經歷拆毀與重建後的信仰省思。從歷代志下第七章看來,當年,在聖殿完工之後,所羅門以大規模的儀式向上帝獻祭,那之後,上帝第二次向所羅門顯現,並對所羅門表示願意接納其所獻的殿。而從以色列人後來會經歷聖殿被毀事件的角度來看,雖然12-16節記載上帝接納所羅門所獻的殿並將之分別為聖而成為聖殿,代表歷代志下第六章所記載之所羅門的祈禱已然被上帝所應許;不過,從17-22節的記載看來,上帝在應許的同時也給了但書。
上帝在應許的同時也警告:如果所羅門效法大衛遵行上帝的命令、謹守上帝所賞賜的律例典章、唯獨敬拜上帝,則上帝的應許會持續有效;然而,如果所羅門沒有遵循上帝的命令,則他的子孫將失去王位,就連聖殿也會被毀,甚至因為聖殿的被毀而讓以色列人成為笑柄。顯然地,上帝不只是以聖殿為證、與所羅門立了「錫安之約」,也警告他與以色列人務必要謹守西奈之約,即要所羅門帶領百姓敬畏上帝且彼此和睦。但,不幸地,聖經記載「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 神。」(王上11:4)並且,他對人民的壓榨也導致後來北方支派不願意繼續接受大衛家的統治,而分裂後的南北國則是逐漸走向滅國的結局,至於聖殿,則如上帝預言的被拆毀。
省思
所羅門違背上帝的命令,那之後,上帝照著先前警告所羅門的話,讓以東人與亞蘭人這些外敵興起,也讓以法蓮支派的耶羅波安埋下叛變的意圖。後來,面對外患與內憂的大衛王國分裂,以色列人也染上拜偶像的惡習,於是,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社會中充滿不公義無憐憫的情事,而因為國王與人民都逐漸對罪惡無感、對先知的警告無視,於是,北以色列與南猶大相繼被滅,並且,曾經被上帝分別為聖的殿也被摧毀,讓大衛的子孫與以色列人受到上帝的責罰。
悖逆上帝而被巴比倫軍隊擄到異鄉的以色列人,後來在波斯帝國的殖民政策中得以回歸耶路撒冷。而在受擄歸回後,歷代志錄的作者重述當年上帝對所羅門第二次顯現的事件,不過,誠如前文所提,與列王記上第九章的經文相較之下,歸回重建以後的歷代志錄裡特別提到「我必從天上垂聽」,讓信靠上帝的人明白:只要誠心實意地謙卑向主祈禱認罪,無論在什麼樣的時空裡,上帝總是會赦免人,讓人猶如回家的浪子,重新回到慈愛的天父面前做兒子、享受尊貴的身分。
或許,在歸回重建時期,上帝的子民還以為苦難是上帝的責罰,不過,誠如約伯記所提醒,現代基督徒已然明白,苦難不見得是上帝的責罰,但苦難中總是有讓人更加認識與信靠上帝的契機。苦難,本就存在於生活中,因為這個世界早就不是上帝起初創造的美好天地,所幸,上帝讓以色列人在受擄中明白「天父上帝必在天上垂聽浪子謙卑悔改的祈禱」,於是,信靠上帝的人可以在經歷苦難後重建更美好的信仰。因此,願上帝幫助,讓我們在人生難免經歷的苦難中重新建構對上帝的信仰、讓我們的信仰在每一次的拆毀重建中成長、讓我們更加認識與信靠上帝的公義慈愛與大能。